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0

海洋油气装备是开发海洋油气、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涉及海洋油气开发的全流程各环节,是集安装建造、浮体结构、信息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是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油气装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正在实现面向超深水的跨越。

海洋油气装备是开发海洋油气、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涉及海洋油气开发的全流程各环节,是集安装建造、浮体结构、信息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是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油气装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正在实现面向超深水的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3年第3期刊发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工程师李清平研究团队的《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一文。文章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海洋油气勘探装备、钻井装备、施工装备、生产装备的全球发展现状和国内发展水平,分析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领域的发展差距,并提出了各个领域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研究提出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未来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无人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常规海洋装备产业的升级;超前部署3000 米级超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制定关键核心装备清单,加快核心装备的突破;加快水下生产装备的国产化应用;加快实现浮式液化天然气设施(FLNG)的突破,打造大国重器;加强海洋装备测试及认证体系建设,助力“首台套”装备的应用;探索海洋油气装备与海上新能源融合发展等战略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的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海洋油气装备主要包括海洋勘探装备、海洋钻井装备、海洋施工装备、海洋油气生产装备等类型,涉及海洋油气开发的全流程各环节,是集安装建造、浮体结构、信息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是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目前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和装备市场已形成三级梯队式竞争格局。近年来我国深水开发取得突破,在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国产化方面正在努力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第一梯队的部分欧美国家(美国、挪威等)最早发展海洋工程和装备,垄断着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绝大多数关键配套设备技术;第二梯队由亚洲国家主导装备制造领域,我国近十年来从第三梯队跃居第二梯队的领先地位,与韩国、新加坡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模块建造与总装领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尤其是以荔湾3-1气田、流花16-2油田群、陵水17-2气田为代表的一系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装备实现从300 m深水向1500 m以上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第三梯队巴西、俄罗斯、阿联酋等资源大国成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新的竞争者,但尚未在世界市场形成有力竞争力。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从浅水开始起步,逐步开始对深水的布局和突破,经历了对外合作、自主攻坚的过程。1996年与美国阿莫科公司合作,用“南海挑战”号半潜式浮式生产系统(FPS)开发水深达330 m的流花11-1油田;半潜式钻井平台“奋进号”的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2014年水深近1500 m的荔湾3-1大气田的投产推动了水下生产装备的大规模应用。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了“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项目,并通过连续三期十余年的资助,对深水钻完井装备、浮式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立管、浮式液化天然气设施(FLNG)等深水重大装备开展了系统性的持续攻关;“十三五”期间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分别对深远海保障平台、干树半潜平台、FLNG等部分重大装备的攻关进行了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分别资助了“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这些科研项目结合工程实践应用,推动了我国深水技术的突破和深水装备的进步,助力我国海上油气作业装备日趋完备,深海油气开发舰队初步形成。
为实现我国海洋油气装备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对各个类型的海洋油气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我国海洋油气装备的不足,从而提出我国海洋装备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战略目标和建议,助力我国实现由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和应用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